80歲的丁樟祿老人,家住義烏佛堂鎮(zhèn)塘下洋村,雖然他只有小學文化,但他卻寫下了一本10萬字的書,這本書記錄了一個45年消失的村莊——山口村。
這個山口村就是丁樟祿的故鄉(xiāng),他從小在那里長大,這個村莊位于赤岸鎮(zhèn),擁有著800年的歷史。1970年,為了建設(shè)柏峰水庫,山口村的全村父老鄉(xiāng)親都分散著遷居到了佛堂、赤岸的30個村莊中。這個古老的小村莊也自此沉睡在了深深的湖底,湮沒在歷史的長河之中。
原山口村舊照,攝于1970年10月。(佛堂鎮(zhèn)志辦陳江斌提‘供)
幾十年來,在丁樟祿心里一直有一個遺憾,那就是沒有給自己從小長大的這個故鄉(xiāng)留下點什么。而6年前的一次聚會成功打開了他彌補這個遺憾的契機。
這天,有關(guān)部門通知原山口村的226戶戶主領(lǐng)取移民補助金,丁樟祿到了領(lǐng)取點之后發(fā)現(xiàn)原先村里的人基本上都來了,看到一張張熟悉的面孔,他情緒有了波動。“雖然大家都老了,但一見面依然叫得出名字,閑聊中得知,有的村民早已過世,有的村民很有出息,有些村民的子孫后代已遷居大城市?!碑斖砘丶?,丁樟祿輾轉(zhuǎn)難眠,自己在山口村生活了34年,應(yīng)該為它留下一些東西,也為鄉(xiāng)親們提供一份寄托鄉(xiāng)愁的信物。
說干就干,丁樟祿第二天起床就開始翻找以前留下關(guān)于山口村的資料,然后又自己騎著自行車到每一戶村民家里去走訪、收集資料,這樣的準備工作一干就是五年。這五年來,他總共收集了30個村226戶人家的資料,“有的戶頭跑了好幾趟才見到人,走訪過程真的很辛苦。期間,筆記本用了近60本,自行車輪胎換了五六次?!倍≌恋撔πφf。
山口村遺址
14年7月,他終于完成了10萬多字的初稿《一個消失的村莊—————山口村》。但是好幾萬元的出書費用卻讓他發(fā)了愁,為了籌集經(jīng)費,他不僅在一家紙箱廠打工,還騎著輛三輪車到處撿廢品賣。
但是,丁樟祿小學沒畢業(yè),稿子中錯別字一大堆,即便有了錢還需要做大量的修改。而就在這時候,他身邊的許多好心人都為他伸出了援手。跟他一起打工的一名貴州小伙子幫助他糾正了錯別字;佛堂鎮(zhèn)志辦的李邦林、陳江斌幫他聯(lián)系了多名專家文人,一起修改文章、潤色文字、補充歷史資料;時任赤岸鎮(zhèn)人大副主席朱天平等眾多好心人也給了他諸多無私幫助。
現(xiàn)在的柏峰水庫
義烏市志主編吳潮海在了解了丁樟祿的這本書后,他向義烏市檔案局提議將該書列入《檔案義烏》叢書,由政府部門資助出版,而且他還為該書作序。他說這本書不僅為義烏平添了人文新“景點”,也給原山口村的住民找到了心靈靠岸的地方。
為了能提升這本書的質(zhì)量,義烏市檔案局專門為該書成立了編輯部,聘請了許多專業(yè)人員為該書修正、校訂,補充資料,據(jù)了解,該書出版花費了10萬元。
前幾天,丁樟祿終于拿到了這本猶如自己孩子一般的新書,他激動地說道,“大家?guī)臀覍崿F(xiàn)了人生中最后一個愿望,我死而無憾?!?/P>
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家鄉(xiāng),家鄉(xiāng)就是每個人的根。雖然山口村消失了,但它卻依然完好地保存在每一個村民的心里。小編被這位八旬老人的執(zhí)著感動,他在盡力表達他對家鄉(xiāng)的想念與熱愛,讓我們一起為這個村莊的人們點zan祝福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