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古王朝起,鏡子在埃及文明中就成為人們?nèi)粘J釆y必備品,這件文物是古王朝晚期和中王朝(第一過渡時期)的典型制品,金屬鏡面可能是 青銅 或 紫銅 ,鏡柄為木制呈莎草莖狀。鏡面的金屬經(jīng)過高度打磨,王公貴族們的鏡子有時采用黃金或白銀。做工更為精致的鏡柄上還會刻有神符(天神哈托的頭像, 貝斯神 的身體以及 太陽神拉 的太陽環(huán)),類似這樣的鏡子在新王國時期隨處可見,無論是莎草的外形還是神像都代表著對生命的祝福。
事實上,鏡子除了其實用功能之外,還帶有一些象征含意,因為它在映出人臉的同時,還向人展示了另一個自我。在古埃及語中,鏡子“ankh”一詞也帶有“生命”的意思。正由于這個原因,在陪葬品中鏡子因此“再生”的寓意而顯得格外重要,此外、莎草莖柄、神像以及代表太陽環(huán)的鏡面同樣重復強調著亡靈再生的寓意,眾多的考古文獻也記錄了它的重要性,像鏡子這樣寓意深刻的陪葬品經(jīng)常被安置在木乃伊的繃布層中,位于死者的頭部、胸部、手中或兩膝間,無論死者是男性還是女性。對于古埃及人來說,擁有美麗健康的身體并非只是女性的專利,男女老幼都會在鏡子前、用護膚油脂以及香水裝扮自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