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國陶瓷產品發(fā)展歷史及各時期特點
夏、商、周朝時期的陶瓷文化。商朝殷虛的遺址中挖出的陶片、陶罐包括很多種款式,有灰陶、黑陶、紅陶、彩陶、白陶,以及帶釉的硬陶,這些陶器上的紋飾、符號、文字與殷商時代的甲骨文和青器密切的關系。青器的成本高只能為貴族享用,廣大民眾的各種生活器皿只能采用陶器。因此可以了解商代制陶工藝也得到普遍的發(fā)展,帶釉的硬陶在這個時期已經出現了,釉色青綠而帶褐黃,胎質比較硬,呈灰白色。
秦漢時期陶瓷文化。秦漢-古代的建筑多采用木料來架構,不易久存,所以一些偉大的建筑,如秦代的阿房宮和漢代的未央宮,都無法完整保存下來,但仍可在殘存的廢墟中發(fā)現瓦當及漢磚等遺物,藉以略窺古代建筑的規(guī)模。
唐朝時期的陶瓷文化。到了唐代,瓷器制作可為以蛻變到成熟的境界,而跨入真正的瓷器時代。因為陶與瓷的分野,在乎質白堅硬或半透明,而最大的關鍵在於火燒溫度。漢代雖有瓷器,但溫度不高,質地脆弱只能算是原瓷,而發(fā)展到唐代,不但釉藥發(fā)展成熟,火燒溫度能達到攝氏一千度以上,所以我們說唐代是真正進入瓷器的時代。唐代最著名的窯為越窯與邢窯。
宋朝時期的陶瓷文化—集瓷器之大成。後周趙匡胤奪取政權,建立宋朝定都開封,歷史上稱為北宋。宋代的陶瓷氏我國的鼎盛時期,「宋瓷」也是聞名世界。定窯、汝窯、官窯、哥窯、鈞窯為五大名窯,形制優(yōu)美,高雅凝重,不但超越前人的成就,即使後人仿制也少能匹敵。
元朝時期陶瓷文化 元代入主中原九十一年,瓷業(yè)較宋代為衰落,然而這時期也有新的發(fā)展,如青花和釉里紅的興起,彩瓷大量的流行,白瓷成為瓷器的主流,釉色白泛青,帶動以後明清兩代的瓷器發(fā)展,得到很高的成就。
明朝時期陶瓷文化 我國的陶藝發(fā)展到了明代又進入一個新的旅程,明代以前的瓷器以青瓷為主,而明代之後以白瓷為主特別是青花、五彩成明代白瓷的主要產品,而景德鎮(zhèn)更成為主要的窯廠,規(guī)模最大,一直延續(xù)明清兩代五、六百年而不衰,描寫當時盛況為「晝間白煙掩空,夜間紅焰燒天」。
清朝時期陶瓷文化 清朝中國瓷器可謂登峰造極。數千年的經驗,加上景德鎮(zhèn)的天然原料,督陶官的管理,清朝初年的康熙、雍正、乾隆三代,因政治安定,經濟繁榮,皇帝重視,瓷器的成就也非常卓越,皇帝的愛好與提倡,使得清初的瓷器制作技術高超,裝飾精細華美,成就不凡,是悠久的中國陶瓷史上最光耀燦爛。
清代陶瓷生產,除以景德鎮(zhèn)的官窯為中心外,各地民窯都極為昌盛興隆,并得到很大的成就,尤其西風漸進,陶瓷外銷,西洋原料及技術的傳入,受到外來影響,使陶瓷業(yè)更為豐富而多采多姿,也由於量產及仿制成風,畫院追求工細纖巧,雖有驚人之作,但少創(chuàng)意而流於匠氣。
福建省德化白瓷,瑩白而帶透明感,生產佛像相當有名。
清代中期,外銷陶瓷發(fā)展出來的廣彩,艷麗照人。
陶瓷藝術品之質量鑒別
一般消費者對于美術陶瓷藝術品的鑒別因缺乏專業(yè)知識面感到有一定的難度,不過,采用以下的幾種方法,也許能對陶瓷藝術品的鑒別有一定的幫助。
1、外觀造型必需新穎、別具一格,顏色雅致、釉面細膩、手感光滑的器具,在注重藝術性和裝飾性的基礎上,也可注重實用性。
2、以上看下、從里到外、看有無變形、扭曲,有無缺釉、粘釉、磕碰掉瓷及疤痕現象。把陶瓷品放在柜臺上,看是否平穩(wěn),有無翹曲現象;有口有蓋的物品,一定試一下口與蓋是否合適。同一規(guī)格、型號產品應大小、厚薄一致。
3、把瓷器放在柜臺上、地上或用手托起,輕彈幾下,聲音清脆、響亮,說明質量好、結實,如聲音異常,則說明有裂紋、內傷或破損現象。如大件陶瓷品,還應在不同部位聽聽聲音。
4、帶把、嘴中浮雕類的陶瓷藝術品,如花瓶兩邊的″耳″等,都是二次成型,也就是說粘到主體上去的。因而應仔細觀察這些部位有無間隙、缺釉現象,有無分離感,應注意平滑順暢自然過渡,無粘接痕跡。
5、陶瓷上的圖案或雕刻上的花紋應完整、統(tǒng)一、清晰、牢固,勾畫的裝飾金、銀線,應粗細一致,光亮美觀,如以手帕用力猛擦也擦不掉。單色產品應顏色均勻、色澤一致。
6、對于成套陶瓷器具,要看好各部分的造型、圖案、顏色是否一致、協(xié)調、配套。正規(guī)產品的底部或包裝箱上大都印有商標、產地或廠名。同時還要看包裝是否完備、結實,以便攜帶、運輸。
我國生產陶瓷歷史悠久,種類繁多,南北陶瓷各有特色,黑陶、紫砂陶及仿古陶瓷都頗具特色??傊?,藝術性強、造型優(yōu)美、線條流暢、風格別具、生產數量少的產品,通常具有較高的欣賞和收藏價值