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國的傳統(tǒng)收藏一直以金石碑帖為正統(tǒng),金石碑帖高高在上,當代在境外拍賣最紅火的歷代官窯瓷器及明清硬木家具,在古代都被士大夫所輕視。尤其是中國東漢發(fā)明的瓷器從唐代開始,已遠銷海外。十七、十八世紀的歐洲宮廷貴族以收藏中國瓷器為榮,最初他們不懂瓷器為何物,只知道來自中國(CHAIN),“CHAIN”叫出名后,瓷器就成為了中國的代名詞,瓷器也成了中國文化、中國藝術(shù)在海外的代表性器物。
然而曾在海外有著如此高聲譽的中國瓷器,在國內(nèi)卻一直受到主流文化社會的冷遇。即使在中國傳統(tǒng)收藏陶瓷界內(nèi)部,對外銷瓷(除元青花)仍將其視為異類而排斥。這是什么原因呢?筆者以為原因就是:中國的瓷文化一直游離于中國的主流文化邊緣;而外銷瓷,也一直游離于主流陶瓷收藏文化邊緣。
具體而言,中國傳統(tǒng)文化界整體上從來沒有把中國的歷代瓷器當代一門文化來看待,并作認真研究;僅把中國的歷代瓷器當作生活日用器物、工藝品擺設(shè)器物,從來沒有人深入研究其隱匿著的文化內(nèi)涵。
中國美術(shù)界整體上也從來沒有把中國歷代的瓷器當作一項藝術(shù)門類來看待,并作比較研究。僅把它當作低于書畫藝術(shù)品的工藝品而輕視之。中國歷代瓷器的文化地位,近兩千年來,一直處于尷尬的地位:高不高、低不低,海外名聲大、國內(nèi)地位低。本文試圖從以下兩點來分析形成這個地位的緣由:
從帝王賞玩瓷器的角度來分析瓷文化發(fā)展的尷尬地位
縱然,宋代宮廷最有才氣的文人皇帝宋徽宗曾“指今汝州燒造供御青瓷”,喜歡賞玩最具“天人合一”境界的宋汝瓷。清康熙、雍正、乾隆皇帝先后指派專人赴景德鎮(zhèn)督燒工藝精美的官窯瓷,但是宮廷賞瓷,只能屬于狹隘的宮廷文化,并沒有改變整個社會士大夫文化階層對瓷器的整體文化認識。在宋元明清社會,再精美的瓷器也被士大夫文化階層視為“器物”,而“形而上謂之道,形而下謂之器”的傳統(tǒng)文化根深蒂固,“瓷器之器”更是被儒道文化的衛(wèi)道士所排斥。
宋徽宗,清康熙、雍正、乾隆雖然被稱為是最懂得中國瓷器的帝王,但他們似金字塔頂尖般高高在上地賞玩瓷器,并沒有推動整個文人士大夫階層賞玩瓷器的風尚,沒有改變瓷器收藏文化為非主流收藏文化的命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