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國是一個特別講究禮儀的國家,有來不往非禮也。那么,如何看待、怎樣處理交往中間饋贈的禮品,普通人可見修養(yǎng)品質,官員則可見官德官風。
毛澤東的“禮品觀”,就顯其高風亮節(jié),很值得借鑒。
據(jù)陪伴毛澤東12年的吳連登說,外賓送紀念性禮品,內賓送土特產(chǎn)。那時候,毛澤東一家也是靠工資生活的,因此,吳曾勸說毛澤東:“反正這些禮品是送給您的,您吃了用了都應該的?!辈涣?,毛澤東作了這樣一番解答:“這個問題不是那么簡單,黨有紀律。這些禮物不是送給我個人的,是送給中國人民的。中國不缺我毛澤東一個人吃的花的。可是,我要是生活上不檢點,隨隨便便吃了拿了,那些部長們、省長們、市長們、縣長們都可以拿了,那這個國家還怎么治理呢?”
毛澤東的“禮品觀”,最可貴之處,就在于他是言行一致,身體力行。
早在解放初期,地方上常常向北京送一些土特產(chǎn),請中央領導同志品嘗。周恩來總理就特地召集各省的負責人開會說:“我根據(jù)毛主席的意見,找你們來談,各地向中央贈送土特產(chǎn)的做法是不好的,這是勞動人民辛勤勞動生產(chǎn)出來的果實,我們白吃,這種風氣要不得。以后你們誰送東西來,我們一定原封不動退回,而且要批評。”根據(jù)毛澤東的指示,貴重禮品一律交公,不宜保存的土特產(chǎn)品,或轉送幼兒園,或拿到機關食堂,有的送到人民大會堂招待外國客人。瑞士總統(tǒng)送了全金表兩塊,當時把這兩塊金表給毛澤東看,問他是否留下,毛澤東說:“這種禮品不能要,我是代表人民的,這種禮品不能收,一定要送倉庫。”
毛澤東的“禮品觀”,還貴在堅決執(zhí)行,概不例外,從不搞下不為例那一套。
1959年廬山會議期間,當?shù)弥磉吂ぷ魅藛T收受了地方送的水果、茶葉、絲綢等物時,毛澤東回到中南海立即進行整風,并大刀闊斧地作了人員調整。后來他還根據(jù)統(tǒng)計情況,從自己的稿費中支出3萬多元,代工作人員向有關省市作了經(jīng)濟退賠。
毛澤東的“禮品觀”,強調防微杜漸,從一點一滴做起,一絲不茍,堅持不懈。
60年代初,民主人士黃炎培先生到杭州龍井茶產(chǎn)地梅家塢參觀制茶。黃炎培要買一罐龍井茶送給毛澤東,茶場的同志聽說后非常高興,精選了上等的好茶,并且堅決不肯收錢。黃炎培只好帶回北京,送給毛澤東,并寫了一封信說明情由。后來,毛澤東委托別人把這罐茶葉送還了梅家塢茶場,并且表示感謝。即使湖南家鄉(xiāng)人送來的蔬菜、臘魚、臘肉,由于不便退送,便算清價錢,分文不少地把錢寄去。
毛澤東的“禮品觀”并不深奧,卻發(fā)人深思?,F(xiàn)如今,一些人講起來一套一套的,可是行動起來就完全兩樣,什么禮都敢收,什么錢都敢要,來者不拒,多多益善,有的家里都成了百貨商店。而且不收禮不辦事,收了禮亂辦事,敗壞了黨風,損害了黨的威信,嚴重者墮落成腐敗分子。因而,重溫毛澤東的“禮品觀 ”,培養(yǎng)清正廉潔的作風,樹立執(zhí)政為民的思想,對于每個領導干部都是很有意義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