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98年洛陽博物館在“洛陽文物精華展”中展出的戰(zhàn)國時期的鑲金“山”字紋銅鏡,出土時殘損嚴重,經環(huán)氧樹脂膠粘劑修復,至今已20年依舊如故,令人對環(huán)氧膠粘劑成效更加肯定。
1998年洛陽博物館籌備“洛陽文物精華展”時,由洛陽市文物工作隊調入一批銅鏡。其中的一面戰(zhàn)國時期的鑲金"山"字紋銅鏡,造型與紋飾在洛陽地區(qū)極為罕見,頗具觀賞與研究價值。但由于埋藏久遠,該鏡出土時已殘為51片,其中最大殘片長10厘米、寬5厘米,最小殘片僅長1厘米。由于殘損嚴重此鏡已無法正常陳列,也嚴重影響了對它的研究及保管工作。為了使它的形體能夠真實完整的重現(xiàn),就要把它完整的修復起來,這樣才能充分體現(xiàn)它的價值,并真實的反映出它的非凡的藝術魅力。
使用哪種膠粘劑來接合這些殘片,接合后能達到滿意的粘接強度得以使此鏡能夠長久保存,對各種膠粘劑的選擇就十分重要。經對各種膠粘劑全方位的審定后,最終選定使用高強度又無毒的環(huán)氧樹脂膠粘劑來進行粘接。該環(huán)氧膠粘劑由雙組分管裝,使用時均勻調配、6小時后固化,其特點是粘接方便、牢固。文博系統(tǒng)多年來使用環(huán)氧膠粘劑對多種文物進行修復,粘接效果及強度尤為突出。據中國環(huán)氧樹脂行業(yè)協(xié)會專家介紹,粘接時先將各殘片置于操作平臺上,注意粘接時一定要準確掌握各粘接面的具體情況。抹膠時盡量不要讓膠溢出表面以免污染鏡體,接合時以中線劃分一半一半地粘接,最后再將2部分粘合。完畢后用紙膠帶以“米”字形扎緊,由于該環(huán)氧樹脂膠不是速干型,所以為防止在膠液在凝固過程中鏡體起翹變形,還要在上面壓上適當重量的物品使其平整。待膠完全凝固后取下重物、小心揭下紙膠帶,以手術刀輕輕鏟去接縫處的少量膠痕,并取棉球蘸丙酮溶液擦去膠漬后,粘接步驟結束。
對于補缺,文物修復的原則是使用的材料要盡可能的接近原件。在銅鏡補缺材料的選擇上,通常使用鉛錫合金法??墒怯捎诖绥R酥化較重且缺塊不集中,制模較難等原因。為此采用環(huán)氧樹脂類材料SV427+HV427來做補缺。SV427+HV427是環(huán)氧基類樹脂的一種,為環(huán)氧基類樹脂合成材料。這種材料由韓國國立扶余博物館保存科學室提供,其主要特點是硬度大、著色好、可塑性強、存持久、不易變形等。它由主劑與硬化劑調和而成,比例為1:1。合成后呈暗紅色泥狀,經6小時慢慢固化。固化后雖硬度大,但使用刻刀或手術刀能夠較容易的在其表面上表現(xiàn)出所需的各種紋飾,同時本身在硬化的同時有極強的粘著性、固化后可牢牢的與斷面連接。操做時在天平上稱出同樣質量的主劑和固化劑,然后將兩者調合均勻,以手術刀仔細的將它抹在鏡體縫隙處,在抹時要注意千萬不要傷到鏡體,抹完后待其慢慢干燥后就可進行大面積的補缺。補缺和填縫的操作基本相同,但由于SV427+HV427本身的粘著性,在補缺時一定要在操作平臺上先鋪一張薄薄的白紙,以防它與操作平臺粘在一起。抹入材料要稍稍高出鏡背,備干燥后雕刻紋飾,注意表面要抹平整,自然干燥6小時,待其完全固化后根據此前的所繪圖以鉛筆在它表面畫出殘缺紋飾。然后以刻刀根據所繪花紋仔細雕刻,雕刻完成后就該對殘存料珠的補配了。該鏡共殘失料珠9枚,料珠補配也此種材料,搓出形狀后,將它們粘合在殘缺處即可。最后的工序就是在修復材料上著色復原。著色的選材使用漆片酒精溶液調配天然礦物顏料來著色。由于SV427+HV427具有良好的著色性,所以可直接在其表面上色。色調調好后,以涂、畫等方法層層在修復面上做舊,直至與器物原色一致,渾然一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