陶瓷以其細膩如玉的質地,晶瑩剔透的品質一直以來都受到了廣大群眾的喜愛。在生活條件日益提高的今天,陶瓷的身份不再只是工藝品,它的很多優(yōu)點注定了它會成為受歡迎的日常用品,它耐熱,利于環(huán)保,易清洗,多次使用依然光亮如新,并且可以放置于微波爐,同時它的外表美麗多變,作為日用品的同時充滿了工藝品的魅力。
陶瓷文化一直以來都是中國人的驕傲,陶瓷不僅質地高貴,并且還是友誼的代表。隨著航海技術的發(fā)展,海上交通逐步顯示出其重要地位,航海發(fā)揮出它的運輸優(yōu)勢。明代鄭和下西洋之時,中國航海業(yè)空前發(fā)達,鄭和下西洋向異國國王奉上的禮物是瓷器。神奇的瓷器驚動了世界,從此之后,瓷器產品從海上源源流向到西方。在當時的西方瓷器與黃金等價,被譽為“瓷器皇后”。古代西方國家干脆就把中國稱為“瓷器(china)”。從她的身上可以看到中國歷史的變遷和文化的堆積。陶瓷制品幾千年來在中國歷史上一直占有了它獨特的一席,它早已深入到了普通百姓的家中并受到喜愛。
中國的陶瓷歷史悠久、源遠流長。向以博大精深的陶瓷文化而揚名世界。1955年和1965年在鄭州的商代墓中,各出土了一件用“高嶺土”制成的較完整的商代瓷尊,這二個瓷尊里外都涂有一層較薄的透明青釉,其中一件高27厘米,器表還有幾塊較厚的玻璃質綠色釉,明亮光滑,胎釉結合緊密,硬度較高,叩之有金石之聲。專家研究后認為其燒成溫度當在1200度以上,已完全具備了瓷器的特點,堪稱中國瓷器的鼻祖,引起舉世矚目。至東漢時期,浙江的越窯出產了成熟的青瓷,這是中國陶瓷史上的里程碑,標志著我國瓷器業(yè)的成熟;魏晉南北朝,青瓷一統(tǒng)天下。到了北朝晚期,白瓷首先在北方出現(xiàn),這說明制瓷技術發(fā)展到一定高度,胎釉中的含鐵量受到控制,克服了鐵的呈色干擾,為后來彩瓷的出現(xiàn)奠定了基礎;隋唐時期,形成了“南青北白”的格局。中晚唐時期,青、白瓷燒造進一步成熟,黑、黃、花瓷及絞胎瓷器成功燒造,以唐長沙窯為代表的彩瓷、唐代青花器的出現(xiàn),打破了“南青北白”的比較簡單的抗衡,從唐末五代開始,中國瓷器史上開始出現(xiàn)了名窯林立的局面;宋代瓷窯遍布全國各地,地方風格濃郁,可以概括為“六大窯系”和“五大名窯”;瓷都景德鎮(zhèn)在元朝時崛起,并以青花瓷、釉里紅瓷和卵白釉樞府瓷馳名天下;明清時期以青花瓷為代表的彩瓷興盛起來:五彩、斗彩、素三彩、釉下三彩、琺瑯彩、粉彩等等,明清彩瓷集陶瓷藝術之大成,極富藝術魅力。單色釉品種不斷創(chuàng)新:霽藍釉、祭紅釉、郎窯紅釉、豇豆紅釉、黃釉、孔雀綠釉等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