瓷器的裝飾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,產(chǎn)重要的鑒定內(nèi)容。有的裝飾僅見于某一朝代的畫面上,如早期青瓷上常見的帶狀印紋貼鋪首或佛像紋樣,為西晉時獨有。而隋代青瓷上則多用朵花、草葉、條紋母體的單獨紋樣的均衡式帶狀或圖形圖案或構(gòu)圖的模印裝飾。有的紋飾則幾個朝代延襲使用,成為傳統(tǒng)紋飾,但又各具時代特征。如蓮瓣紋,南朝時多以雙劃線表現(xiàn),瓣身瘦長;唐五代時蓮瓣頭尖削;元代的則寬博。所以,瓷器的裝飾是瓷器鑒定時,斷代和辨?zhèn)蔚挠辛σ罁?jù)。
瓷器主要的裝飾技法
印花: 用刻有裝飾花紋的印模,在坯體尚未干透時模印于坯體之上的一種裝飾技法。春秋戰(zhàn)國時印紋硬陶即已廣泛采用,此后,成為我國瓷器裝飾的傳統(tǒng)技法之一。宋代定窯的印花瓷最具代表性。
劃花: 指在瓷坯上用利器劃出線條紋樣的一種裝飾技法。宋代較盛行,圖案有花卉、人物、禽鳥、龍鳳等。
刻花: 用刀具在瓷坯上刻出裝飾花紋的技法。特點是用力較大、線條較劃花深而寬。以宋代北方耀州窯刻花器物最有名。
剔花: 在劃出花紋的瓷坯上,將花紋以外部分剔除的一種裝飾技法。其特點是花紋凸起,具立體感。剔花始于宋代北方磁州窯系,以褐地白花最具特色。金元時山西地區(qū)瓷窯亦盛行,黑釉剔花更是別具一格。
貼花: 采用模印或捏塑等方法,以胎泥制成各種花紋圖案,然后貼于坯體上的一種裝飾技法。唐代長沙窯的青釉褐斑貼花器物,以及河南礬縣窯唐三彩貼花裝飾均名噪一時。
剪紙貼花: 運用傳統(tǒng)的剪紙藝術(shù),將剪紙花樣移植到瓷器上一種裝飾技法。宋代江西吉州窯獨創(chuàng)。如在黑釉茶盞器內(nèi),飾以梅花、木葉、鸞鳳、蛺蝶等花樣,剪紙效果顯著,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。
開光: 指在器物顯著部位,勾勒出長、方、圓、菱形、云頭、花瓣等形狀的欄框,其內(nèi)再繪花繪、圖案,有突出主題的作用。因這種方法有如屋內(nèi)開窗見光,故名開光。元代青花、釉里紅瓷器上普遍使用。明清時瓷器上的開光裝飾更加豐富多彩。
描金: 以金彩描開瓷器上再燒成的一種裝飾技法。宋定窯的白釉描金和黑釉描金均有器物傳世。文獻有宋定窯“用大蒜汁調(diào)金描畫”的記載。此后,遼、金、元、明、清瓷器上描金彩繪時有所見。
鏤空: 指在器坯上透雕花紋的一種裝飾技法。清乾隆時鏤空工藝達于頂峰。有鏤空轉(zhuǎn)心瓶、鏤空套瓶等,皆為精妙之作。